菏泽最大的艺术门户网站
我要加入
18053077877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曹州艺术网 -菏泽最大的艺术门户网站
新闻 综合 市场 展会 拍卖 当地
    会员 国画 油画 书法
      展览 预告 当前 回顾 经典
        史论 知识
        评论 个人 综合 展览 欣赏 趣闻 访谈 人物 事件 研讨 视频 国画 油画 书法 版画 理论 技法
          当前位置: 曹州艺术网 >>艺术理论 >>
          .
            分享到:

            享誉中华的凌源皮影戏

              作者:正在核实中..2010-01-22 15:10:10 来源:网络

              凌源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红山女神的故乡,因大凌河的源头而得名。凌源位于东经118°,北纬41°,辽、冀、蒙三省(区)三县(市)交汇处,地处辽西走廊北通道的要冲。东邻喀左,西接河北省平泉县,南边是建昌县,北与内蒙的宁城县和辽宁的建平接壤。区位条件优越,101、306两条国家级公路穿境而过,京沈、魏塔二条铁路贯穿全境。凌源历史悠久,人文景观众多,古生物、地热、生态资源丰富。著名的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被列为全国考古十大发现之一。南部青龙河流域是省内最大的省级自然生态保护区。 
                凌源秦汉时代就是县郡治所,自古为商贾云集、经贸发达之地。这里农业发达,物产丰富,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使优质小杂粮等传统农产品久负盛名,水果产量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是全国最大的反季无公害黄瓜生产基地和球根类鲜切花生产基地,被誉为“北方花都”。

                凌源皮影不仅是本市城乡人民喜闻乐见的乡土艺术,而且随着多年的经济往来,人口迁移,皮影戏班、皮影艺人流动演出等不同途径传播到省外的黑、吉、冀、蒙等地区,深受他乡群众的喜爱。

                1951年,凌源三道河子乡皮影艺人李凤武,在内蒙古通辽演出时,竟然贴出了“天下第一黑头大王李凤武”的海报,他的演唱也确实得到了当地观众的赞赏;1952年,乌兰白乡皮影艺人白俊山曾到锦州市葛福班执艺,1954年加入锦州市皮影社,1966年调回喀左县皮影团;三家子乡王国丰影班多年来活动在内蒙古林西、宁城和河北省青龙县木头凳一带;三家子乡皮影艺人崔吉林,因家乡当年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于1960年携带着心爱的皮影箱,迁移到黑龙江省青冈县定居,1974年参加黑龙江省皮影会演荣获操纵表演一等奖。
                近年来,因关内各地皮影演员严重不足,凌源艺人李海奎、马秀琴、王攀、张翠荣、马占荣等20多位演员应邀赴迁安、遵化、玉田、丰润等河北省各县影班演出。李树广被乐亭县皮影团接纳为正式成员。黄宝艳、李海奎、范春荣、马秀琴等,多次应河北省“百灵音像出版社”约请,参加演唱,录制了大量皮影戏光盘,投放市场后,成为音像行业的抢手货。仅上述几例,可窥见凌源皮影活动区域之广,影响之深。据史料记述,早在宋代由纸影进化为皮影,易雕刻而不致损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戏曲艺术形式。宋理宗端平二年《都城记盛》载:“凡影戏乃京师人初以素纸雕镞,后为彩色装皮为之,其话本与讲史书者颇同,大抵真假相半,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与之丑貌,盖亦寓褒贬于市俗之眼戏也。”由此可见,皮影戏已有千余年的悠久历史。

                明代,朝阳地区所辖朝阳、建平、凌源、喀左等地均属乌良哈牧场。当时土著民族是否有本地的皮影?它又是什么形态?尚无资料证实。《中国影戏略史及其现状》中言道:“滦州影戏创于明万历间,地点乃关东。”“于康熙间始入关而后盛行于各地。”皮影艺术界人士共识,现在流传在辽西一带的皮影为中国北方皮影戏的一支,属滦州影派系,由明万历年间滦州安各庄黄素志兴创。黄素志是位通诗书、喜绘画、精雕刻、崇佛教多才多艺的秀才,因屡试不第,愤而出关游学辽阳,于此兴创了这派皮影。他以宣扬教化为宗旨,依《宣讲拾遗》为底本,改羊皮为驴皮雕影,独树一帜,后在清代随皇室入关,得到权贵的重视,皮影戏逐步发展起来,流布于河北、东北、内蒙古,逐渐形成了:影人造型、用料、雕镂、色彩、装置、卷本类同,又因流传地域不同,受民歌、民间音乐、民族习俗、语音调值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呈现声腔音乐、演唱风格、白话韵味各异、地域特点十分明显的中国北方皮影戏。凌源皮影也不例外,在生活快节奏的今天,越来越突出乡土特点。不仅演唱讲究快马清刀,道白方言韵味浓重,就连影戏开演之前,为招引观众所打的“一封书”、“一板到底”、“八锣住”影通,节奏快,火暴热烈,也明显区别于关内影班的“慢通”,地方特点更加突出。

                解放前,凌源皮影班更换演唱场地,所有的家当用两头毛驴一驮便可出发。一头驴驮上蓬、围、杆、杖和演员的行李,另一头驮上皮影上箱和下箱。顶灯人提着灯具,就可轻松地去某地演出。 

                1、影台:解放前,影班只带台板以上的蓬、围、杆、杖,从不带影台。每到一地,都是当地民众张罗搭台。说也简单,用农村打场用的四个碌碡做立柱,横担上两根檀子,再摆上一副棺材料子板或是两扇车大门,约六尺见方、三尺高的台座就搭成了。前台从百姓家借两张高桌,中间夹上一块压箱板子(影班自带专用木板),连缀系牢。台座四角竖起四根六尺高的立柱,行话叫“抱柱子”,上面架上蓬架,用绳系住。演出前上好布制蓬顶,台的左、右、后三面挂上围子,开演时支上影窗(现称银幕)。这样,影台就搭好了。只要锣鼓一响,影戏就开演了。

                1958年以后,影人尺码加大了,当年的小影台便不适用。由那时起,为方便群众,影班自带台座及杆杖。有的用三角木支架,顶起两根木梁,有的用专制的铁支架,上面铺平自带的台板,前台搭上专用的台案,台面上系好专用杆杖蓬架,便完成演出前搭台准备工作。现在,如用1尺6寸高的影人,台面应为4米见方,距地面约1米至1.2米,影窗也随着加宽加长。现在多数“抱柱子”用一寸铁管,蓬架的横顺梁有的用木方,有的用竹杆,也有的用铁管。影蓬的拱顶仍延用四根1.5寸宽的竹劈。蓬盖多用防雨性能好的凡布,围子多用较结实、防寒性能好的小凡布或白粗布。

                2、银幕:影窗,现又称银幕,是皮影戏必备的工具,它直接影响着影人的清晰度和影戏的演出质量。解放前,影窗是在5尺长、2.5尺宽的长方形木框上糊上两张粉莲纸制成。操影要十分小心,不可碰破窗面。解放以后糊影窗用料有了改进,有的用漂白布,后来用白的确良,近年又有人试着用灯箱布。如用1.6尺高的影人,影窗通常为3米至3.2米长、1米至1.4米宽的长方形。为便于表演,影人增高影窗也相应加大。

                3、灯具。随着历史的发展,皮影戏用来照明的光源也有变化。传说原始的皮影戏用一个马勺,搭上四五根棉花捻子,以蓖麻籽或线麻籽油做燃料,照明演影。后改用薄铁片焊油箱,再焊上六、七根油管装灯捻,用豆油或麻油点燃照明(凌源文化馆珍藏有实物)。随着科学发展,四十年代后才用上了戴罩的煤油灯(当时称洋油灯)、汽灯、电石灯(俗称玍石灯),直到五十年代末,凌源多数地区才用上电灯(白质灯泡)。七十年代,皮影戏台上开始应用碘钨灯或是日光灯,这种光源平而白,演出效果好,银幕上看不到影人的手条和脖条,使皮影银幕干净利落。其弱点是,影人稍离开银幕影子就不实,产生虚幻的感觉。所以,拿线者要根据新的光源重新练功,影人必须紧贴银幕,切忌远离,才能达到所需的效果。 

                4、影箱。影箱分为上箱和下箱。上箱为存放影人、影件所用。内装各种场片、车船、马匹、蟒、靠、铠、褂、袍、衣等;每个影箱必有70—100个戳子、400—600个头茬。头茬依据影人身份、地位、性别的不同,分装在官纱、王帽、帅盔扎巾、反王扎巾、文武生头、文武旦头、神仙妖头六个影包内。另有两个包:盛装劈头甩发及各种小型的杂包和演出前挑选本戏所用头茬的随手包。

                下箱盛装本班的影卷、武场乐器、所用备品和随手工具等。

                5、武场乐器。班鼓,即戏剧所用单皮鼓,又称崩鼓。下腔直径25公分,上蒙猪皮,中间鼓面发音部分直径5公分,用键敲击,发出“嘎嘎”清脆的响声。

                响板,也有人叫水板,用乌木、铁犁、红木、黄杨等不同材料制作。由三块同样大小的板组成一副响板。长27公分,中间宽5公分,下端宽7公分,竖向中间起棱,称为板牙。用后面一块板的板牙部位击打前面两块捆在一起的板,发出响声标示唱腔的节拍。

                鼓、板在皮影戏中不仅起节奏作用,也有搂腔打挂的伴奏作用。

                大锣。从前影台上所用的大锣多是小光奉锣,调高而清脆。锣的口面为26—28公分,锣光响点为6—8公分。当前,借鉴兄弟剧种的经验,文戏用苏锣。一般苏锣口面为30—32公分,锣光响点为12—14公分,音色浑厚柔和。武戏用奉锣,观众俗云听着精神。

                铙钹,是武场乐器中必备的打击乐器,与大锣同用。其直径19.5公分。

                手锣,有人叫它“镟子”,是武场中主要乐器之一,与大锣、铙钹合奏。特别在影戏中旦角上下场单独使用时,声音幽默、诙谐。解放前,皮影戏使用的手锣多为小光高调,其口面直径为21.5公分,锣光响点为5—6公分。现多数影班使用中光手锣,调门略低,锣光响点为7—8公分。

                堂鼓。影班使用的堂鼓大体上分两种,一种是白色鼓腔,两面蒙江猪(类似长白猪)皮的高调堂鼓;二是红漆鼓腔,两面蒙牛皮,一敲发出咚咚声响的中音堂鼓。鼓高均为35公分,鼓面直径为22公分。在皮影戏中,“打通”、升堂、点将、武打等许多场面必用,是武场乐器中一件主要乐器。

                6、文场乐器。1940年以前,皮影戏主要伴奏乐器是“小京崩”,即小三弦。1940年以后皮影戏应用铜筒蟒皮四弦伴奏。1960年以前的琴弦多用丝弦,以后逐步改用钢弦。在凌源通用调高为F#,两条外弦同度定G#,两条内弦同度定C#,以2—5弦指法演奏,最高音用到 ,最低音为里弦空弦5。演奏时,按弦手指戴金属套,使声音更加清脆明亮。琴筒长17公分,内径6.5公分,琴担子(琴杆)长90公分,上按四个弦轴。琴弓装两绺马尾,分别通过两根二弦、两根老弦之间,向外用力可同时拉响两条外弦(二弦),向内用力可同时拉响两条里弦(老弦)。演奏时所发出的双声悦耳动听,别具风格。 

                唢呐。皮影戏多用八寸黑杆唢呐,又名“三机子”。多用在摆朝、点将、迎娶、打尾声等场面。它也是皮影戏必用的乐器。

                滦州皮影始创于关东,发展于河北,又传入东北三省及内蒙古部分地区。由于通商、移民、艺人流动等各种因素,滦州影戏流布各方。一是从乐亭经渤海北上流传到丹东、大连;二是出山海关经锦州流向东北;三是由迁安、迁西出冷口,经青龙、宽城的商贾小路流向关外;四是出京东,经喜峰口流传到承德、平泉、凌源等地,逐渐繁荣发展。此乃皮影戏由关内传播到东北及内蒙古的四条主要通道。

                但凌源皮影何时、何地由何人通过哪条路线传入?首先传给哪个影班或哪几位艺人?目前,尚未见资料证实。

                1994年,凌源刀尔登乡著名皮影艺人郭永山亲述(韩琢记录),河北省迁安县“任八老爷”的影班,总是围绕长城在关内外演出,因此被众人称为“护城班”。班内艺人艺术精湛,且有一定文化水平。该班主要艺人有:汤满(弹三弦,在关内号称汤半台)、张秀峰(打鼓)、王安泰(掌上线)、任庆龙(字耀先,打鼓、唱小儿)、邓春林(号邓老林,掌上线)。艺友们演出之余,精心锤炼卷本,共商演艺,坚持常年活动,深受欢迎,名震关内外。1928年,“护城班”应凌源三道梁子村皮影班主宫万里的邀请,曾到凌源的刀尔登、三道梁子等地演出。1933年,郭永山住刀尔登温朴斋班,请来了原“护城班”皮影艺人邓春林、任庆龙、王云阁、刘朝卿(字向臣,弹三弦)等关内外艺人,聚会凌源温朴斋班同台演出,切磋技艺,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此为民国年间,河北省皮影班社及艺人从迁安出冷口,经青龙流动到辽宁凌源之一例。

                1937年,冷口外河北青龙县王子店乡皮影艺人佟敏祖孙三代,为避难逃荒来到凌源。祖父佟秀章,号佟老布,掌上线唱小儿,父亲佟凤洲,打鼓唱大。佟敏门里出身,12岁从事影艺,习得拿、贴、打、唱,样样精通,雕刻影人更为关内外著名。初来凌源,祖孙三代搭班唱影以此谋生。1949年与艺友建立了凌源县皮影社,1957年凌源县建立皮影团,佟敏就成了大家公认的艺术骨干。1959年,天津宝坻皮影艺人娄永昌到凌源皮影团工作,主功唱髯。他声音甜润苍劲,授徒凌源的许子林,直到“文革”才返回故里。表面看,艺人们搭班唱影为的是糊口谋生,实质也传播了皮影艺术。

                民间皮影艺术的传承,无论雕刻影人,还是拿、打、拉、唱各种艺术的传承,都是以师带徒,或是举办专门的科班来培养人才。解放前,如以师带徒,经中人介绍,立下生死合同——“车前马后,投河觅井,与师无关……”,随班流动,边唱边学,学业期满先为师父效力三年,方可搭班从艺,以此谋生。专门科班,一师众徒,边演出边学艺,影价比成人班略低,所有收入归师父所得,或两年、或三年几个学员一起出科,就这样皮影艺术才得一辈一辈的传承,一代一代的发展。解放后,取消了从前的老规矩,但传承方式略同。 
                目前,凌源尚有影箱23部,皮影艺人150多位,他们不仅在本市演出,还流动于毗邻河北、内蒙等地演出,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也促进了艺术交流。早在1979年,凌源皮影团参加朝阳市首届皮影汇演,现代戏《双喜临门》,神话故事戏《白蛇传》均荣获一等奖。1991年,参加辽宁省首届皮影戏调演,演出传统戏《火焰山》一举夺魁;1994年参加省调演,现代戏《红嫂》获二等奖;1998年参加省第三届皮影调演,传统折子戏《红莲除霸》获得一等奖。1998年中秋节为来朝阳参加“一展一会”的埃及、俄罗斯等7国外宾专场演出,深受外国朋友的欢迎。

                近年来,为弘扬民族民间优秀文化,挖掘、抢救、整理民间艺术遗产,凌源市文化馆从1988年开始着手中国北方皮影戏影卷搜集整理工作。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现已经搜集到传统及现代影卷3300卷,达3400万字。为我国民间艺术积累了大量的宝贵资料,其数量之多,作品之工整,可为全国之首。 

                1992年辽宁省文化厅命名凌源为“皮影艺术之乡”。1996年文化部命名凌源为“中国民间皮影艺术之乡”。1999年辽宁省文化厅拨专款资助凌源建立了融皮影雕刻艺术、业绩成果、影卷珍藏、演唱操作为一体的“凌源皮影艺苑”,使凌源皮影基地建设更上新的台阶。我们有理由相信,凌源皮影艺术在新世纪的曙光里,必将走出中国、享誉世界。  

            More 艺术理论
            Ο书画同源终将合流
            Ο刘玉来:书法的实用与艺术论
            Ο谈谈怎样画人物速写
            Ο俞兆平:论艺术的抽象
            Ο中国山水画的习得对诗词鉴赏的影响
            Ο谈中国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Ο浅谈艺术形式的构成要素
            Ο比较视域中的美术话语问题
            Ο浅论具象中的抽象因素
            Ο论艺术的价值结构
            More 名作欣赏
            Fernando Guerra别墅设计
            长城脚下的公社作品欣赏-飞机场
            Micro-Compact Homes(微型房)
            超有创意的房屋
            More 艺术趣闻
            启功:人生没那么复杂,就是找乐子啊
            齐白石买自己的假画
            张大千弟子伏文彦一段趣闻
            王献之为逃避公主追求自残 公主:他是残废我也嫁
            齐白石卖画时喜欢收崭新钞票
            清朝大官员被假文物羞辱
            朱新建痴棋输掉很多画
            米芾癫狂字更狂:为书画费尽心机
            启功教我学书法趣闻:为事业放弃喝酒奢好
            奇葩艺术家用自己的屎给扎克伯格画肖像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合作伙伴 | 招聘信息 | 加入我们
            主编邮箱:421836602@QQ.com 编辑QQ:421836602
            地址:山东省菏泽市丹阳路与华英路交叉口 邮编:274000
            版权所有:©曹州艺术网(gucaozhou.com) 京ICP证110842号
            合作支持:©MEISHUJIA.CN 中国美术家网
            Processed in 0.067(s)   10 queries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