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最大的艺术门户网站
我要加入
18053077877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曹州艺术网 -菏泽最大的艺术门户网站
新闻 综合 市场 展会 拍卖 当地
    会员 国画 油画 书法
      展览 预告 当前 回顾 经典
        史论 知识
        评论 个人 综合 展览 欣赏 趣闻 访谈 人物 事件 研讨 视频 国画 油画 书法 版画 理论 技法
          当前位置: 曹州艺术网 >>艺术理论 >>
          .
            分享到:

            汉代书刻的文化透视——王元军《汉代书刻文化研究》读后

              作者:正在核实中..2010-06-19 15:02:50 来源:网络

              汉代书法史是很难编纂的。因为“书法”的发展不是靠几个书家的推动与影响,而是社会的需要在推动它的发展。它不像以后各个朝代以书家为中心,以书法风格的流变为线索。现存汉代书迹,多为不知名的书吏、佐吏所作,所以只有从文化的角度入手,只有回到书迹的本来面目,才能真正了解汉代的所谓“书法”。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教授王元军博士新著《汉代书刻文化研究》一书,正是这样一本从文化角度阐释汉代书刻的专著,不仅弥补了汉朝这一断代书法文化研究的空白,而且也为更加客观深入地了解汉代书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可算是近年来书法研究领域一项重要成果。

                该书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立意新颖,视角独特。《汉代书刻文化研究》书名本身就颇值得玩味。既然是研究汉代书法,为何不取名为《汉代书法艺术研究》,而是着眼于“书刻文化”,其实这正是该书高明独到之处,其原因在绪论中已有详尽的论述。所谓的“书法”,指的是书写汉字的艺术,但翻开现在能够看到的书法史,其研究对象是“书迹”,而不是“书法”,也就是所有的书迹几乎都被看作是“书法”作品,包括所谓民间的、士人的、僧道的等等。这实际上是将“书法”作品与书迹混为一谈,取消了艺术的标准。另外,如果将二者等同起来,实际上就是以单一的视角看待“书迹”的产生——为了艺术而艺术,这就剥离了当时书迹产生、发展、演变的更深的社会文化原因。该书作者深刻体会到了这一点。他认为,书迹的功能不是单纯地表现艺术,也不是为了艺术创作而产生,因此作者的立意,简单地说,是要研究书迹的特点以及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主要内容涉及书写的方法、法则、规律、文化约定及书写艺术等问题。也就是用文化的眼光探究书迹风格形成的历史真相,也只有将书法置身于社会文化背景中,或者说还原到社会本质面目,才能真正认识到汉代“书法”在当时所处的地位,扮演的角色,发挥的作用,同时也破除了人们对于“书法”的偏见。

                从文化角度谈书法,可谓是作者特别之处。作者这些年一直在致力于中国书法文化的研究。本书是继《唐代书法与文化》、《怀素评传》、《六朝书法与文化》之后,作者的又一部力作,同时也是汉代书刻文化方面的第一部专著。书中除了涉及书法技巧之外,对几乎所有与文化有关的问题都进行了逐一研究。从多个方面展现了汉代书刻的文化背景及其约定。书法与文化密不可分。正如胡传海先生在《笔墨氤氲·书法的文化视野》一书中所说“……只不过中国书法的问世,原初并不是为了书法,书法的衍生和发展,仅仅是歪打正着,是一种凭着文字的优势和文化情境的需求而产生的艺术形态,以后书法的发展只是最初形态的延续和发展,取消了这个源头,书法就会变成一具空的躯壳,一个无所凭依的艺术幽灵。”

                其次,该书对于文献资料的征引极其宏富广博。举凡有关正史、杂史、类书、文集、僧道典籍等有关资料均在其网罗之内,而对于考古资料的重视和运用尤为突出。不论古今出土之金石碑刻、简牍文书,或地上之寺窟碑版、壁画契刻等,莫不在其视野之内。另外,作者运用文献之技能十分娴熟,似信手拈来。如在《尺牍赏评弆藏的兴起》一章中,作者谈到汉代出现了一种十分频繁而又重要的文化现象,即对尺牍书迹所表现出来的浓厚兴趣。为了说明这一问题,作者不仅引用《汉书》、《后汉书》、《颜氏家训》、《书断》等文献中记载的相关资料加以证之,又配合《居延新简》中《致丘君书》这一残简辅证之,这正是前面所提到的“纸上之材料”与“地下之新材料”相配合的“二重证据法”,论据充分确凿,其结论稳实可靠。

                再者,作者通过运用翔实的证据和辩证的分析,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和观点,结论亦颇为公允。当前的一些书法史,让我们知道了书法“是什么”的问题,而作者此书,不仅让我们知道“是什么”,同时也让我们了解了“为什么”,也就是说为我们深入剖析了历史事件之根源。这里仅举三例。其一,字体共存与演进问题。对于这一点,一些学者从人的自然本性着眼,认为大篆嬗变为小篆的原因不是技法走向成熟,而是人的自然本性的衰退。也有人认为字体的演进是遵循着一条“自身潜在的规律”,即“艺术的自觉性”。然而他们却忽视了一个重要问题,字体的规范,由多样化走向单一化,其原因无法与社会文化相分割,没有社会文化的作用,这一切将无从谈起。字体自身的发展规律大约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渐走向完善,并逐渐简化,且趋于社会文化的需要。其二,关于刻石作者的问题。汉代名碑往往被归于蔡邕所书,如著名的《熹平石经》。而从出土石经残片来看,蔡邕并非唯一书者,而是由多人所书。将书者归为蔡邕,大概有两种原因:一是考虑其政治影响,蔡邕作为朝中大员,如亲自书丹碑文,会起到“定教化,正风气”之作用;二是盲目攀附名人,不了解当时社会情况。其实当时许多碑石虽书写精到,有较高水平,但书者也未能留下自己的名字,这也正说明当时书者没有什么地位。其三,关于张芝草书的问题。作为汉代的一位草书大家,张芝所擅长的到底是章草还是今草,一直是个争论不休的话题。作者通过征引相关文献,并与汉代简牍风格相比较,认为张芝所书字体为章草,而非今草。可谓论据充分,推断合理,诚然可信。

                另外,善于从细节处捕捉汉代书刻文化的本质,也是该书的一大特色。如汉代不少的碑石及名谒木牍的书写者,并非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达官显贵,或是社会上颇有名望之士,而是处于社会下层的、身份低微的“吏”。这一阶层对于汉代书刻文化的发展演进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而这一点却往往被我们所忽视。作者在书中运用了大量篇幅对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还有汉末河西地区所兴起的“草书热”。为什么“草书热”兴起在西北而不是中原或其他地区,这就涉及到地域性的问题。该书对于这些方面的研究也同样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

                总之,全书始终以汉代“书刻”为切入点,以社会文化为贯穿红线,旁涉政治、风俗、宗教、阶层等多个方面,无论对于宏观的把握,还是对细节处的捕捉,都做到了条理清晰、史料翔实、论据充分,分析可谓鞭辟入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汉代书刻文化的鸿篇巨制。

                美中不足的是,在对鸿都门学的定位上,证据似嫌缺乏,还需做进一步更确切的论证。

            More 艺术理论
            Ο书画同源终将合流
            Ο刘玉来:书法的实用与艺术论
            Ο谈谈怎样画人物速写
            Ο俞兆平:论艺术的抽象
            Ο中国山水画的习得对诗词鉴赏的影响
            Ο谈中国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Ο浅谈艺术形式的构成要素
            Ο比较视域中的美术话语问题
            Ο浅论具象中的抽象因素
            Ο论艺术的价值结构
            名作欣赏
            Fernando Guerra别墅设计
            长城脚下的公社作品欣赏-飞机场
            Micro-Compact Homes(微型房)
            超有创意的房屋
            艺术趣闻
            启功:人生没那么复杂,就是找乐子啊
            齐白石买自己的假画
            张大千弟子伏文彦一段趣闻
            王献之为逃避公主追求自残 公主:他是残废我也嫁
            齐白石卖画时喜欢收崭新钞票
            清朝大官员被假文物羞辱
            朱新建痴棋输掉很多画
            米芾癫狂字更狂:为书画费尽心机
            启功教我学书法趣闻:为事业放弃喝酒奢好
            奇葩艺术家用自己的屎给扎克伯格画肖像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合作伙伴 | 招聘信息 | 加入我们
            主编邮箱:421836602@QQ.com 编辑QQ:421836602
            地址:山东省菏泽市丹阳路与华英路交叉口 邮编:274000
            版权所有:©曹州艺术网(gucaozhou.com) 京ICP证110842号
            合作支持:©MEISHUJIA.CN 中国美术家网
            Processed in 0.051(s)   10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