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最大的艺术门户网站
我要加入
18053077877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曹州艺术网 -菏泽最大的艺术门户网站
新闻 综合 市场 展会 拍卖 当地
    会员 国画 油画 书法
      展览 预告 当前 回顾 经典
        史论 知识
        评论 个人 综合 展览 欣赏 趣闻 访谈 人物 事件 研讨 视频 国画 油画 书法 版画 理论 技法
          当前位置: 曹州艺术网 >>艺术评论 >>
          .
            分享到:

            宜兴紫砂原料和烧成的变迁 作者:徐秀棠

              作者:正在核实中..2010-08-03 16:16:08 来源:网络

               编者按:历史以来撰写文章是壶艺界的弱项,总结自身所见所为的只是述说论道。所存文字往往靠文人代劳。这就给紫砂学术造成了一个学术有误或给胡编乱撰者留下了一个很大的空间,他们可以任意乱说,而且认为他们写了什么,将来历史记述的就是什么,再往后的历史就会依附记述、抄记下去,现在壶艺界能写了,但各写各的,互相之间缺少学术方面的认真探讨,尤其是争论。这一现象使关心、爱好紫砂文化、艺术的人一时间信以为真或无所适从,也易误入歧途。
              比如说,紫砂原料历史以来的发展过程,历史上就很多记述,很大部分是正确的,但也有谬误处,如粉碎加工紫砂泥一节,外行人说是舂以杵、必数次、始取其较细者、经浸入水中漂洗、取上面砂浆制壶:到现在有些认真研究紫砂的人还在“一本正经”应用着,他连紫砂矿泥不能膨润都不懂,怎能分析紫砂泥质。近期随着原料“金贵”现象,各种奇谈怪论,离奇离谱。故必须真正的作一次正本清源,徐秀棠近期作了原料、烧成方面的调查,供有心者了解,古今史篇可有万变之说但不可以离开其“宗”。
                凡我们所见到的紫砂茶壶,不论是好的差的、新的老的,它都要通过一个完整的生产工艺过程才能完成,即原料、制作及烧成这三个主要环节。以往我们谈及紫砂壶时,往往偏重于制作环节的历史、艺术、工艺、功能及人文方面的研究,而忽视对泥原料、烧成二大环节作整体认识和考究,其实历史以来泥原料的地层分布、开采、粉碎加工、练制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及烧造茗壶的窑炉、窑具、燃料的沿革,对全面认识研究明、清至今的紫砂壶,特别是对紫砂历史作品的认定研究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
                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下面对原料、烧成二个方面作了些自然变化方面的调查(即社会存在的记实),并未深入到科学、技术领域。(未涉及地质结构、泥原料的化学成份,物理结构及烧成中化学变化等科学数据)。

              紫砂原料的开采与加工

                早期紫砂矿泥的开采加工
                为了使大家容易理解我下面所要讲的,现先看几张图片:
                (一)这是黄龙山矿区大面积露天开采时所摄的照片。
                说明:紫砂矿泥是与做缸做粗陶的夹泥等组合在一起的,以前是在洞里采,照片上的是上面的石山已搬光,架土已清除的露天场景,其分布有组合走向、有深有浅,并不存在单独的紫砂泥矿区。(图1~5)
                (二)介绍其中一个断面紫砂泥与其它陶土组合的分布情况
                说明:一般地说,紫砂矿泥只占总矿泥量的3%-5%。
              原始开采时,规模小开采品种相对单纯,但紫砂矿泥矿层较薄不是单独存在的。很多人出主意保护紫砂矿源只要把紫砂矿井管起来,最好的泥给大师、高工,好的给工艺师,差的大家用,实际上这是不切实际的好心,现实中市场经济已调节得很合理了。
              (图6~7)
                (三)1.多年开采变迁示意图
                说明:露天开采的概念就是山下面,在大小矿井间开采。
              (图8)
                2.记忆中的位置分布图
              (图9)
              现在先从小宕口说起(较浅层的紫砂泥开采):(小宕口出泥的照片)
              (图10~14)
                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因为没有电能及机械动力的介入,没有应用爆破等科技,因此这时紫砂矿泥开采,应该承袭着几百年来,一以贯之的开掘规模与效应。为此我们向现年80岁夏龙保、65岁的曹乃峰老师傅了解了以下情况,夏师父20岁便参于黄龙山开宕。1947年寻找泥宕的方法是先在黄石山凹处的石底脚处试找“眼口”,由“眼口”引进石隙底部,逐步以泥引进、见泥追泥,逐步深入,如有泥可采“眼口”就成了“宕口”。那时山上总有几十个“宕口”在采泥,“宕口”的名称一般均以开挖人名字而定。“宕”即洞,挖进三、五尺(一米多)就需用就地的黄石块搭圈,以拱圈支撑,凡挖进一、二米就需以石砌拱,以防塌方之危险,挖洞不能太阔,约一米多,窄时要侧着进出,高度一般只一人多高要看挖掘时周边泥层情况,低时人要爬进爬出,有时会遇到“龙骨”(特别坚硬的黄石),它凿不动但可借作支撑架。当时的主要挖掘工具名称叫“大锄”,以簸箕装泥,短扁担(不到一米)挑运,因洞内窄小,坡度又大,一般进洞后马上下坡,最斜坡度有三十多度,要爬上爬下,非常难走,宕中平道极少,因紫砂泥开掘的大多是块状,如煤块。故成块的泥可以用手搬运,深进后的照明是豆油灯,灯油少,不能用火油。三米不到要放上一盏,采掘深度一方面看可采泥的走向,有时可分道分支挖进,如遇塌方只能停开采。开采一般不会太深,进深了劳动力大、不合算。灯光弱,空气不够,洞中进水时,排水有困难,及挖到地下水这些都是停开原因,因此小宕口开采,往往会上下几层或串插而过,小宕口开采并没有折拱圈回采的情况,回采是大矿井干的事。据他回忆,他们最进深时曾有四、五十米。大约在抗战以后,掘泥师父何二小发明用石匠凿石方法(用较长铁凿钉缝,以柄长二尺的铁 头敲击)采泥,产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当时也算一大创举。以上开采一人一天大约可以出泥一千多至二千多斤,开泥时夹泥比紫砂泥好挖,故紫砂泥价格一直较高,本山绿泥是紫砂矿泥中的夹脂,出产极少,红泥只是更少量的,偶然出现在龙骨下面的贴层,较集中的红泥出产在赵庄的露天嫩泥矿中,据紫砂厂原料车间老主任说1963年他去矿上选泥时那里有个叫龙眼潭(水塘名),据说里面出过特别好的红泥。
              总的看,当时黄龙山紫砂泥属浅层的单一小洞井开采,挑出的泥容易分类,删选出等级。据他们说黄龙山浅表层的紫砂泥以往南北两面一直有好、差之分,北面山下的泥纯良,南面山下的性格暴燥,这是做坯人的感觉,是二区结构特点有区别,若作化学分析、其成份二者可能没有什么区别。
                在掘进采泥时,关键时要请有经验的师父敲打洞顶的声音,以作防范,以往出现塌方压死人是常有的事,所以说挖宕是吃“阳界饭”干的“阴界活”。当时的黄龙山矿区东段属台西,西段属赵庄,北面一块宝山,南面一块属白宕,故在历史专著上紫砂泥之出处多有涉及,曹、夏师傅是在农民开的台西宕口,不属陶瓷公司的原料总厂管,这样的原始开采一直延续到1965年才开始打洞用黑火药放炮采泥。这种开采的情况完全符合《阳羡名壶系》周高启所描述的“出土诸山,其往往善徙,有素产于此,忽又他穴得之者,实山灵有司之,然皆深入数十丈乃得”即明代所述。
                原始运输:石山无路,,开出的块状矿泥是用木制独轮车(狗头车)(图15)载运至山下河边。(图16)运至山下河边、后挑到船上,分头运送到各个练泥磨坊,储存备用。(图17)
                运输的发展变化:
                1956年开始用橡胶二轮车从山上往山下河边运泥。
                1965年原料总厂开路向矿井用汽车运输,也有矿道里矿车出口即倒到汽车上的。

              早先紫砂泥的加工过程

                泥料磨坊主把各种不同质地的块状泥堆积、陈腐数月,后分类摊场,经风吹雨打、块状自然风化。呈豆粒大小之颗粒后,用石磨(即与磨面粉、米粉同样的石磨,其齿略有改动)磨成细粉,石磨有一人牵的小磨(图18)、三人牵的中磨、(图19)也有量大用牛、驴拉的大磨。(图20)牵出的灰粉按做大、中、小件产品及粗货、细货的不同要求用粗细不同网眼的筛子(与筛面粉的筛子相同,本人所见,五五年前上袁村东头董顺元其子董连大就是个较大的紫砂磨坊,是大石磨牵粉,养二、三条牛,当时还见到了用箱式封闭的、脚踏碰碰筛筛泥粉。也看到泥摊在砖头地上及用很大的(四平方米左右)竹匾分类装着。)人工筛灰(过去全凭经验,现在讲目数,一般适中为40目,粗的20目,细的60目)。过筛后的粉末放到圆底面缸里加水调和,然后掇成一尺多长的长方元宝形湿泥块,(每块约三十多斤)这叫生泥,(图21)当时的品种大略分为“底槽青泥”、“中槽紫泥”、“野山红棕泥”三个主要档次,或有特别好的小批量高档用泥。(这些好料大部分由高档壶制作者制作商号直接从矿源地购进,在自已家里单独磨练的,其颗粒粗细可按创作需要进行处理)“生泥”由做坯的买回去后放在厚泥凳上用木槌捶打
                (一)木槌(图22);(二)捶泥(图23);(三)捶扁(图24);(四)刀划后累积(图25)
                反复近二十次,直至看到刀划过的断面发亮,才能成为做壶用的泥,称为“熟泥”,我小学初中读书时经常干这种活,捶练时若在生泥上加些已用过的熟泥做“引子”捶练的次会大大减少。此时的“熟泥”比起今天真空抽练的“熟泥”要酥很多,打成的泥片一定要用泥签子从泥凳泥片中牵开,(图26)才能拿起泥片,只有用过手工捶泥制作的人才又此体验。
                手工捶泥的通常是谁做谁捶,当然条件好的有用徒弟捶、下手捶或专人捶,1957年至1959年紫砂成型工场里是每工场二、三个槌泥工供二十人左右做商品壶的工人用。
                1955年成立合作社初期,紫砂工场制坯用的泥是由中袁上的磨泥坊主邱富用船运到蜀山南街工场的,当时的泥库筑在后园靠山上的小洞里的。1957年紫砂工场搬到现紫砂厂址时(新工场)的泥料也是由木石材的徐和尚的磨泥坊用船送到河边,运进紫砂工场备用的。
                应该肯定,1957年前紫砂制壶用泥的开采,加工,捶练是基本统一的。

              近来紫砂泥开采、加工的发展变化
              近来紫砂泥开采的变化

                黄龙山夹泥、紫砂泥开采到1955年以后分二个部分发展,一个是属工业生产,另一条线是属农民靠山吃山,(他们的小中宕口一直开到2000年)所以发展中电动、机械化的进步二者大有不同。
                据宜兴县工业志记载,1955年7月成立了宜兴采矿公司,11月接管了黄龙山矿区15个宕口,1956年4月成立黄龙山矿场专门开采夹泥、紫砂泥。1957年始用八匹马力的救火机来排除宕底积水(此时局部已有电力照明),1958年下半年陶瓷公司成立了原料总厂,改造黄龙山红旗宕,定名为1号斜井,拓宽巷道,宽1.8米,高2.2米,用黄石砌旋,每了隔0.6米再砌一黄石旋,以防坑道塌方,1965年改造2号斜井,主井标高11米,副井标高14米。1992年由国家投资2.58万元,新建黄龙山4号井(斜井),每层开采,开拓深度36米,分层为7米,1985年5月兴建二期工程,1979年8月开始建黄龙山5号井,开采夹泥和紫砂泥,矿井由铁轨矿车运泥,电钻打眼爆破。(图27~28)1984年10月国家投资5万元,试用湿式电煤钻打眼,“空房悬顶”有轨无底柱分段落矿,中深孔回采新工艺,人员进出有升降机,矿泥则由皮带传动运输。
                先进的开采提高了效率,但紫砂泥就会混在夹泥里去做大缸、或粗陶,故紫砂厂一度提出由紫砂厂出人到矿井外来挑选出紫砂泥,并答应凡选出的泥加价购买,这样才保证了紫砂厂用泥的需要量。
                原料总厂到1997年因陶瓷公司原料总厂严重亏本,无力排除井下地下水、以使最后的4号井停产,这样只留下台西大队属区里的小规模露天开采,此时黄龙山的石头基本开光。2003年开始大面积开采,2004年元旦市政府全面停止黄龙山矿区的开采,过去的宕口,矿井经露天开采,现今成了一个面积约七、八千平方米的大水池。(图29)

              近来紫砂泥加工的发展变化

                1958年蜀山陶业合作社(包括紫砂工场)与合新厂合并后成为紫砂厂后才成立粉碎车间的,不是原料车间也是因为主要任务是粉碎紫砂泥料,开始也用石磨人工牵粉,1959年才用电动石轮碾碾泥料。(图30)1958年大跃进曾想用注浆法成型,故加工紫砂泥浆但由于性能不适,注浆成型就停止了。
                1962年装了雷蒙机当时只开了一次,每小时出粉三吨,一天要二十多吨,可供十多天用泥,此时紫砂成型工人大批下放,人数少,故中间曾停过一段时间,仍用石轮碾泥。
                1963年后一直用的雷蒙机。(主要靠两百多斤重的4个铁球滚动撞击粉碎泥料,故泥粉颗粒不单一。)
                人工捶泥“由生泥至熟泥”,1966年紫砂厂由陶瓷公司拨来了真空练泥机,由于不会组装放了二年后才装机使用,期间曾把生泥送到精陶厂去抽真空后运回紫砂厂给成型工人做坯,由于韧性增加可塑性好故广受制作工人的喜爱,但高档艺人们觉得制作特性改变后,有碍创作作品效果的发挥(表面容易起小波纹感觉)。
                紫砂厂由于人工筛干粉时的粉尘危害,约1970年后有关领导曾拨款改用紫砂水轮碾成泥,即瓷泥的处理方法,碾矿泥时即加水磨成泥浆,再把泥压送到湿式压滤机里去把水挤出来,就是这道工序不会过关,紫砂泥里的水份不易挤出来,压滤时成了荷色蛋,外面已很干,中间还是泥浆,多次把铝质压滤板压断,重复试念还是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搞了一年多结果以失败告终。(发洪水时,若是用紫砂泥堵门坝它不会被水溶化,那怕十天半月。)
                干粉筛泥大约在1975年左右用雷蒙机风力吹动方法代替了筛泥,粉尘问题才略有好转。(紫砂二厂成立后粉碎用破碎机粉碎)紫砂厂粉碎车间至1998年改制2000年停产。
                当今做高档壶的一般又恢复到原始方法用石磨磨粉(会有用电动力带动的)(图31)手工加水和泥并人工捶练。(图32)
                从1993年开始分散为小的练泥作坊,也有很多家庭个体搞泥料的,他们用的是石磨或破碎机饲料机粉碎,练泥用小练泥机,小真空机的,练泥的方法到确实是多有妙法,各不传授。
                在这里还需谈一下紫砂泥的着色的情况:(图33)
                早期紫砂器呈色的效果,主要是由原矿泥本身的各种化学成份含量的差异,以及烧成时火候的高低不同这两大因素而形成的。其中包括烧次、即非人为窑变的各种发色,及人为的“捂灰”,掌握得当变成全黑色。当时“捂灰”只是应用于高档壶烧次变色成次品后的补救办法,方法是把需“捂灰”之壶放在掇罐里,壶的里外塞满稻壳装在龙窑最下段烧成中受强还原焰的影响,变成黑色。那时人们追求色彩的变化也只是在几种不同的基泥的混合拼成中追求色彩变化的理想效果,没有掺用化工着色剂这样的现代科技手段。清代中期由景德镇传来的炉均彩绘装饰,其色料是用在紫砂器的表面,经二次低温烧成,为大家知道的炉均釉。
                紫砂化工着色剂的运用,始于抗日战争时期,宜兴职业技术学校的王世杰老师的实践。是他开始在本山绿泥里适量加进氧化钴,烧成后就变成了墨绿色;紫砂泥里加入适量氧化锰后变成了黑色……这种人工的变色技艺在当时并不普及,是非常了不起的创新;但由于氧化钴价格昂贵,又不易磨细,因此大多只作化妆土为紫砂器表面作装饰之用。
                由此综观1957年以前出品的紫砂器,除墨绿泥、黑料作化妆土外,紫砂器的各种色彩全是原矿泥的烧成色,其变化均是二种或几种比率各异混合后的呈色。凡1957年前用茅草作燃料烧成的龙窑里出品之紫砂壶、表面不论高、中、低档的壶,多会有小小黑色的熔出点(俗称铁质,其实并非铁质),以及在阳光侧射时所反映出的小小的云母光点来,这是纯正紫砂泥的泥料特征;而这两个特征却被上世纪80年代中期台湾掀起紫砂热时误判了,以为这是疵点,从而在购家诱导下千方百计地加以去除,故历史上的老壶多会有以上二个特点出现。
                1958年开始紫砂厂原料车间开始有了拼料泥,即球磨机把氧化锰球细后加水,以黑料水来调泥,这样颜色容易调和,(拼了锰的泥紫色就加深了一些,故此法也一直延续使用。)七十年代也有高档壶里拼进了一点点氧化钴的,这样的紫色有特殊的光彩。因为氧化钴特别贵,只是少数人偶尔使用。

              最后讲一下泥料勘探储存情况

                1955年成立宜兴县采矿公司,1962—1966年江苏省地质局第六队对宜兴市丁蜀镇附近的黄龙山、南山、白泥矿区进行了较系统的矿产地质普查,并重点对黄龙山甲泥、紫砂泥进行了勘查,1966年专门成立了宜兴陶瓷公司地质队,在宜兴境内找矿勘查,1976年起宜兴陶瓷公司又专门组成了陶瓷原料科普小组,对宜兴地区55个重点陶土矿床(点)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其间发现了大港、省庄、铜官山等处的小红泥和紫砂泥的开采。1984年10月,勘查到青龙山下有储量500余万吨的优质青龙甲泥,其中可露天开采的40余万吨(其中亦有一定数量的优质紫砂泥)。
                到1990年底止,宜兴境内勘查发现各类陶土矿床(点)102处,其中甲泥矿28处(均有紫砂夹其中),白泥矿36处,嫩泥矿21处,紫红泥和小红泥矿12处,瓷石(土)矿5处,探明储藏量为7300余万吨),其中紫砂泥估算,探明储量和保存有量均为90余万吨。
                甲泥和紫砂泥的矿床分布于青龙山和黄龙山,湖父—洪岭—巷坞—低坊一带;宜兴林场—平源—滏里一带;以及西梅园和鸡笼山—杨店—深洞一线。
              有关烧成工艺的演化过程
                紫砂壶开始是偶有所作,故只能附于陶缸、瓮等釉陶一起烧成,我们所见早期紫砂器的表面多会有带釉泪痕,如无锡文管会的“大彬如意壶”(烧成图1),南京市文管会的“吴经提梁壶”(烧成图2)可作见证。二00六年南京博物院与宜兴文化局在蜀山西、北麓多座紫砂窑原窑址作了考古发掘,在明代断层中也见到了紫砂窑里兼烧少量小件之釉陶产品的残片(详情待发掘报告的正式发表)。根据发掘可以证实其中“品胜窑”自明代中期开始烧造直至一九五九年春停烧后自毁。
                下面对“品胜窑”的烧造作些解剖:
                先展示二幅龙窑的示意图:龙窑外观形状(烧成图3~6)及结构示意(烧成图7~8)品胜窑卧于蜀山西麓长70米,窑身内直径最高2.6米,最低处2米,横径宽2.2米,窑背拱高0.60米。(其它紫砂窑也有长40米、30米的,也有用黄石垒起高坡的,如上袁村的紫砂窑)下面称“窑炉头”,最上面出烟处称“窑稍头”,并有“窑身”、“窑肩”、“窑背”之分,窑背上有鳞眼洞(投柴料的孔)。整个窑有四个“窑户口”(进入窑身内装、开窑的门户),分为13“股”半,自下而上,第一“股”为八“甲”,其余每“股”为4“甲”,共计58“甲”,即58对鳞眼,每甲竖装六“臼”掇罐(匣钵),每“臼”高度平均为12只左右,计72只“1甲”(掇罐圆径为55公分,高度按茶壶高度定几种,不同尺寸,叫“高头”。装水平茶壶的叫“匹只”,如蒸笼状。)(烧成图9~12),是把茶壶套在掇罐里,掇罐叠起来装在龙窑里。整个窑装满要近3千只掇罐。若以平均每只掇罐套装9把茶壶计算,烧一窑要2万6千多件大小各类的茶壶,以往绝大多数是农村使用或茶店使用的一般性大路货,高档壶比例极小。
                凡紫砂窑均以茅柴作燃料(偶以麦杆代用),绝非松枝烧造。(现在很多书籍把釉陶窑误为紫砂窑)
                品胜窑的烧成温度现在约估计当时应为1180℃左右,温差较大。烧成时间:“媚炉头”宜兴方言,音同“媚”,意思是用松树桩头,俗称“鹿角桩”发火,既保证火力,又能逐渐升温,余热氮氛好)。以松树椿头烧,一整夜12小时,一般天亮时开始上窑背自下而上开第一第二对鳞眼洞,同时四只眼烧(原先凡鳞眼全封闭着),为加强火力也会用松树桩头烧,第三第四对也是同时烧,烧到窑里发红才开始交叉着四只眼烧茅柴,向上轮烧,大约到第十对鳞眼时可以一对鳞眼投柴烧。再由下往上一对一对鳞眼转换(凡烧过后仍旧封上)。正常的话到第二天中午可烧到窑稍头即窑的最上头处。(下头烧的时间相对长,上头烧的时间相对短)称“落山”了,即熄火。前后计三十多个小时。一年中是八月里为最佳烧窑期,因天好柴也好坯也好。烧成时温度的掌握,全凭看火“大师傅”的经验,因为一年四季的季节,白天到夜里,天气的阴晴,风、雨、雪对窑中火光多有变故,非多年经验不能掌握,烧窑工需与看火师傅密切配合,使各部位的温度均能够到位。成败全在此举,是最关键的一关。
                据了解凡紫砂窑多没有建窑棚遮雨,烧窑时若碰上大的阵雨就非常麻烦,有时只能熄火,等天气好了重烧,这样肯定影响产品的质量又增加燃料的成本。露背窑只有在里面装有掇罐时,窑背上才盖上“芦菲”。(芦苇制成的2.73米的遮雨蓬片,船上也有应用)直到一九五六年冬天“品胜窑”才造了窑棚。
                烧成作业的过程:
                窑里装的掇罐,是把二只坯掇罐装在每“臼”的最上面,把将要淘汰的放在最下面,叫“当脚”,可以在边上作些支撑,这样一边淘汰一边补充。
                窑里烧过,出窑的掇罐要重新拼合叫“削掇罐”,开裂的掇罐用竹篾箍好、扎好,缝道里以紫砂泥补好,用收缩很小的“白土”糊好,不能存一点点透漏,否则烧成时火透进去会使里面装的茶壶惹火变色成次品(现在称之为窑变)。削好的掇罐里装坯件,要尽量装满,节省“窑清费”。故茶壶里面多套进玩偶小雕塑,边上空隙处装上砚台、小盘子。以上工序是在厂房里完成,装窑师傅是技术最高的师傅,依1956年计工资,装窑师傅每工十八元,挑窑担每工二元八角,套坯每工二元二角,小工每工一元五角(每工多有标准的计量定额)。在有25度斜面(窑底)把一个个并不太规正的掇罐叠起来很有本领,2.6米高,要站在高低脚专用凳上举上去。因烧成1180度时,稍有倾斜就会倒掉,非但本身摔破还会伤及两旁。窑装好后,掇罐上下之间有缝还要涂沙,即上下每只盒钵间都要用黄沙涂好封闭。烧成后,开窑时用竹篾把开裂的掇罐箍好,搬下,挑到厂房,把里面的茶壶等成品拿出来,理划等级后送到店里出售,掇罐等待削理。
                整条窑烧成最佳的部位在四“户口”向上的“18甲”(即最最上面高处的一段,直接烧的时间很短),它的温度是靠下面烧成时供给的,是间接的温度,正品率特高,一般是由最有实力的窑户包下来烧的。紫砂窑很少由一个窑户包烧一窑,窑座是私人所有,烧窑时大、小窑户拼起来烧,实力大的多装几甲,小窑户也有二人拼装“甲”的。费用交窑座主,由他采办柴草及用工。中段还是较好的,下段相对差了好多,要靠天好、柴好、各道工序操作好,才会有正品,下面“炉头”向上的8甲基本是次品,“窑清”(所付烧窑费)也要便宜得多。
                下面说说中段窑每,甲里(实际上为一个单元)烧成优劣的情况(烧成图10):二个鳞眼中间为1甲,1甲分上下二排,每平排三“臼”掇罐计六幢,因一对鳞眼管烧二排故六“臼”多有名称:上一排中间“臼”名“明堵”,这“臼”最好,二旁叫“起皮”第二好,下面一排中间叫"暗堵"第三好,二旁”满火“是直接接受柴烧的主要部位,次品为主,再以竖里论好坏。见图。所以只有大窑户占有有利窑段才会有条件烧高档紫砂壶,烧时要特别的小心,并不是现在一般想像的龙窑里就烧出了高档紫砂壶。
                一九五五年自从成立合作社起还是沿用“品胜窑”烧成,一九五七年紫砂厂由此窑附近蜀山南街搬到河西现紫砂厂址,但龙窑没有停烧。一九五八年上半年大跃进后,山区没有茅柴,引来“工业抗旱”,工人上山去砍茅柴。另外原合新厂(生产釉罐头的厂)合并在紫砂厂也转做紫砂。成型坯体集中在罐头窑“外西窑”的附近,故厂里决定停烧“品胜窑”改“外西窑”烧紫砂。到一九六0年没有茅柴改用细煤粉以鼓风机吹进去燃烧,当时的正品率只有29.33%。口号却说“千年龙窑胃口改,昔日茅柴今日煤。”另一方面将蜀山陶业社紫砂工场搬到蠡河之西现紫砂厂址。一九五八年大跃进后工场工人多了,一九五九年又开始造了倒焰方窑60立方米用煤烧,此方窑四方有角,温度不同,影响质量,一九六一年又造了一座100立方米的圆形倒焰窑,二窑多在露天。一九六二年下半年才盖上了窑棚,到一九六三年年底因龙窑烧煤成品率极低,“外西窑”就全面停下来,紫砂坯体全在新工场二顶窑里烧成。
                (还需在这里记一笔,一九五八年冬天曾建立了一座二十米长的隧道窑为大跃进的产物,只是冒了烟,开了庆功会,拍了照,登了报就此结束了。)
                一九六四年下半年拆了六十立方米的方窑重建了一百立方米的新圆窑,一月可各烧五窑以上,月烧达十一窑次,所装产品需紫砂厂三、四百成型工人及二倍的农民加工(五八年下放的紫砂徒工)制坯才能供给上。
                到一九七四年一月一日紫砂厂内隧道窑正式投产(年前十二月十六日开始点的火),此窑长54.4米,进窑由低温逐渐升温,到中间最高标准温度,保温后又逐渐降温,中间烧成带四对八只燃烧炉,用煤作燃料,坯装在掇罐里,掇罐装在窑车上循轨道运行,窑车面积宽1.08米,长1.36米,可装高度1.26米。窑里计40辆窑车,冷却带16辆窑车,余热带16辆,燃烧带8辆,一面进一面出窑,每隔半小时进一窑车,每天可烧四十八车,由进窑到出窑大约需要二十四小时,但烧成是人工加煤,如有不负责任或煤的好坏也会影响烧成质量,到一九七七年开始用重油烧成并用仪表监测火温,质量大有提高,烧窑工人劳动强度也大大降低,到2004年此窑全部拆除,(烧成图13、14)被更先进的推板窑(烧成图15、16)多孔窑代替了。
                现在高档的紫砂壶大多使用梭式窑(烧成图17)燃料为天然气或液化石油气)和电窑(烧成图18、19),成品率就更高了。
                以上烧成的两个方面的记述是了解实况后的记录,它可作为这两方面史实和勘误的基本依据。另一方面对这一客观事实的认识研究可以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避免以讹传讹。
                最早期紫砂泥应是在夹泥里分拣出来的,所以我们见到的早期紫砂壶并不是纯净的紫砂色泽,烧成也是借助釉陶窑烧成的,泥料加工方法使壶表面见到所显现的颗粒状是杂角的不是圆形的,颗粒的大小是完全不等的。
                从质地上看,一九五七年前开采的与夹泥同时出宕的均属原始方法,小宕口挖掘,一料一料属单独备制的。应该说,紫砂泥的品级分类多、变化大,紫砂合作社成立之前,紫砂泥大体上还是分为青泥(底槽青)做高档壶用、紫泥(中槽紫泥)做细货中档壶用、红综泥(野山红棕泥)做实用大路货及花盆用三个大类等级,特别好的泥往往会有识货的作坊主或做坯高手自购自置自练自用。
                正宗紫砂泥做的茶壶烧成后的表面会有小的黑色溶出点(俗称铁质)(烧成图20~23)及在反光下见到小银星点(长期使用即退去)这两个特点。由于八十年代紫砂爱好者的误解以为是疵点,使有些制作者想尽各种方法,为人工酸化等,企图去除之,直至今天,仍有人这样做,这实在是一种荒谬和得不偿失的做法,实质破坏了紫砂材质应有的天然明理之美。
                实际上好的夹泥即为差的紫砂泥,它骨力好,耐高温(紫砂窑里的高温)故做大件做花盆多用之,缺点只是颜色偏淡,没水色,故多在成型后表面加上含某些化学物质的粘土涂层,此方法从历史上一直延用到现今。
                历史上烧成一件色泽理想的茶壶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绝非我们想像的那么简单,我所知道的“理划”正品还不到70%,要知道越是高档的茶壶就是在最好的窑位烧成,也会出现温度过高、过低所带来的毛病。
              一九五八年开始紫砂厂独家加工紫砂泥,是大批量生产加工泥料,也分高、中、低及色彩上加氧化锰使紫砂颜色变深一点,故这一段时间生产的产品泥料色彩上相对比较稳定,除研究室用特选的特制泥生产以外,高、中、低三个档次的泥多有一个加拼氧化锰的品种,统称拼料泥。但在用倒焰窑烧成时,由于温度不易掌握,容易出现色泽差异。在烧了隧道窑以后色泽才相对稳定了。往后用液化气作烧成的推板窑、梭式窑就更稳定了。
              (本文撰写过程中得到了夏龙宝、曹乃峰、陈伟、陈杰、应锡球、陈伯军、吴树林等先生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More 艺术评论
            Ο评选名家名作——著名画家苑贺斌
            Ο评选名家名作——著名画家徐春平
            Ο评选名家名作——著名画家唐策力
            Ο青年艺术家陈璐《园趣》个人作品展于韩国首尔举办
            Ο2024【艺术中国·福龙迎春】——画家张宁宁作品鉴赏
            Ο2024【艺术中国·福龙迎春】——画家蒋洪亮作品鉴赏
            Ο2024【艺术中国·福龙迎春】——画家屠维能作品鉴赏
            Ο泼墨心境——画家张德学山水作品欣赏
            Ο2024【艺术中国·福龙迎春】——画家倪利华作品鉴赏
            Ο【艺术中国 祥龙迎春】著名画家唐明珍
            名作欣赏
            Fernando Guerra别墅设计
            长城脚下的公社作品欣赏-飞机场
            Micro-Compact Homes(微型房)
            超有创意的房屋
            艺术趣闻
            启功:人生没那么复杂,就是找乐子啊
            齐白石买自己的假画
            张大千弟子伏文彦一段趣闻
            王献之为逃避公主追求自残 公主:他是残废我也嫁
            齐白石卖画时喜欢收崭新钞票
            清朝大官员被假文物羞辱
            朱新建痴棋输掉很多画
            米芾癫狂字更狂:为书画费尽心机
            启功教我学书法趣闻:为事业放弃喝酒奢好
            奇葩艺术家用自己的屎给扎克伯格画肖像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合作伙伴 | 招聘信息 | 加入我们
            主编邮箱:421836602@QQ.com 编辑QQ:421836602
            地址:山东省菏泽市丹阳路与华英路交叉口 邮编:274000
            版权所有:©曹州艺术网(gucaozhou.com) 京ICP证110842号
            合作支持:©MEISHUJIA.CN 中国美术家网
            Processed in 0.096(s)   1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