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最大的艺术门户网站
我要加入
18053077877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曹州艺术网 -菏泽最大的艺术门户网站
新闻 综合 市场 展会 拍卖 当地
    会员 国画 油画 书法
      展览 预告 当前 回顾 经典
        史论 知识
        评论 个人 综合 展览 欣赏 趣闻 访谈 人物 事件 研讨 视频 国画 油画 书法 版画 理论 技法
          当前位置: 曹州艺术网 >>名人访谈 >>
          .
            分享到:

            专访2006年悉尼双年展策展人查尔斯•梅若威瑟

              作者:正在核实中..2010-09-02 17:38:46 来源:网络

              采访者:林心如


              林心如(以下简称林):您具有比较文学和艺术史的背景。请谈谈文学和当代艺术的关联?

              查尔斯•梅若威瑟(以下简称查):我认为长久以来,文学和艺术一直密切相关。例如前卫艺术、达达、1940年代由罗马尼亚的伊述(Isadore Isou)创立的文字派(Lettrism)等,以及后来的概念艺术。我认为,从思想的精炼(condensation of thought)而言,艺术和诗很类似。从这个角度看这次参展的部分艺术家,关于「意义」的概念相当重要;明显的例子是提勒斯(Imants Tillers)和诺兰(Rose Nolan)的作品。

              问:您如何游走在文学研究和艺术评论之间?

              答:我爱好写作、诗及文学。我觉得,我喜爱的作家创造出世界的影像。白朗秀(Maurice Blanchot)、希素(Hlne Cixous)等都是我的典范。我认为,写关于艺术的文章是在文字和关于艺术家的种种之间创造出关联。最终,我尝试臻至这种地步:让读者觉得彷佛站在作品前,即使作品并不在那里。我认为,书写艺术除了形容作品、从历史上定位它、找出各种参考点之外,更是从那一点移开、起飞,寻求文字的精炼(condensation),平行于作品中影像的精炼;就像一条线,带领我们到他方。我还认为写作和策展是相近的。

              问 相较于之前的14届悉尼双年展,您在今年的双年展中尝试带入何种创新和扩展?

              答 我希望在邀展的范围上作更大的改变,并侧重当下世界发生的事物。因此,我邀请一些以往未受注意的艺术家,或更特定而言,至今未被囊括在国际双年展的艺术家。各双年展向来将焦点集中在西欧和美国;我则想跨出去观察其它艺术创作活跃的地区。于是,我前往传统上被双年展忽略的地区,如中亚、东欧、南欧等。历史上,我觉得在某些情况,艺术实践是比较新近的现象。我们或许能对这些特殊情况和可能性予以响应,像是针对近几年部分崛起的黎巴嫩艺术家。印度近年的艺术活力也很旺盛。此外,我还希望扩张展场,不仅限于悉尼市内,以使更多市民和观众更容易接触当代艺术。连续三个月的三场国际研讨会也是为了和展览平行、相呼应。所有这些都是意在改变典范(paradigm)、改变思考当代艺术的标准。

              林:本展览中大量呈现的来自第一世界以外国家或地区的艺术家,您认为其创作特色为何?

              查:我不想概括而论。很难回答我们可能如何说明(frame)来自这些国家的创作者。精确地说,我希望持续强调特定城市的艺术家特性,而非以国作区分。我尝试谈论的是特定城市如贝鲁特、新德里、莫斯科、贝尔格勒等地艺术的特定关注,那些对当地而言代表性的、特殊的元素,关于那些社会正在发生的变化之性质。我认为,或许因这些都会负荷颇重,人们在此更具体感受到日常生活的文化。许多来自其中的艺术家均亲身经历侵略、占领和压迫,或是其家人曾有这种经验,这将反映在他们的创作中。

              林:是否可以说他们的创作呈现冲突和争议的倾向?

              查:我不确定所指的「冲突」为何。我认为,应该说他们的作品包含较多层次。

              林:您是否认为,相对于第一世界,这些国家受限于某种知识阶级(intellectual hierarchy);亦即,它们在受到检视和批评时,是基于主要由第一世界建立的知识体系标准?

              查:我并非在此将作品拆解、重组、诠释,而是将作品移置(transpose)到另一个地方。从知识体系的说法,我认为最好的作品很可能构成我们能藉以了解世界的方法,我们能透过它而了解特定经验。这样的作品中,即含有知识体系的符码。我认为「知识体系」在极致意义上应是「完整」的。我希望透过并置各地艺术家其议题相似的作品,而让观者更清晰看出各作品的差异,并对其概念有更清楚的了解。从中将产生出新的认知,这就是知识体系。

              林:本次展出的艺术家中,60%为女性。您对她们的作品有何观察?

              查:这次展览呈现的女性艺术家中,许多都对展览处理的议题具有敏锐的意识,如贝尔格勒艺术家托蜜柯(Milica Tomic’)。在新南威尔斯艺术馆的展出的一些女艺术家,如冯普东(Savanhdary Vongpoothorn)、黛柯玛(Evelna Deicˇmane)、束芋(Tabaimo)及处理对象和记忆的禹顺玉(U Sunok)等,我在其艺术实践里看到某种纤细(delicacy)和她们在完成其所探索的事物之际呈现的脆弱(fragility);这是我想捕捉的。此外,亚琦莉札(Maria Isabel Gaudinez-Aquilizan)也和其它展场的女性艺术家作品有所呼应。
              林:原住民艺术是澳洲当代艺术里重要的一部分。您如何界定这种艺术的当代性?

              查:这次双年展是关于在当代所创作的艺术。或许有人会争论,当代艺术应是指最晚近、创新和先进的。我并不这幺认为。这次展览中,我并未纳入网络艺术或许多新媒体艺术,那些代表当代的事物中最新近的东西。对我而言,当代艺术更是关于正在发生的事,这就是当代性。以这次展出的原住民艺术家马拉威利(Djambawa Marawili)为例,我认为他的作品在美学层面上极高程度作到某种精炼和表达(articulation),而其作品议题则是他所属的民族特有的。这些议题也和部分其它艺术家相通,涉及土地、历史。议题的共同性使我将他与其它艺术家的作品并置。

              林:虽然这次双年展呈现大量作品,您仍给予每件作品充分的空间,例如多数录像作品均各占有独立的空间。

              查:所有作品都具有专属的空间,因为我想让观者看清每件作品的完整性,而非将许多不同作品并列在同一面墙上,像是混合不同的东西。于是,观众实际上可以在不受打断的状态下观看单件作品,或他们可以选择游走在多件作品之间,最后再返回看之前的作品。

              林:筹办这样庞大的展览和活动,您在预算上是否遇到困难?

              查:我想所有双年展都会面临预算的问题。当代艺术所需的经费并不低。其中,运输作品是一大开销。然而,我们得到运输公司的慷慨赞助,使情况大有改观。此外,我们邀请来自多国的艺术家,其中许多国家的政府不具有基本架构(infrastructural)的资助,像是巴基斯坦。于是我们必须自筹经费。这和西欧、美国的状况不同。这对我和双年展董事会是一大挑战:如何实现这次双年展想囊括更广大的国际艺术家之企图,并捕捉当下世界正在发生的事物?幸运地,我们努力建立合作关系,并得到许多回响和资助。

              林:请谈谈与双年展搭配的影展之规划。

              查:这项影展是由我和新南威尔斯艺术馆的贺柏特(Robert Herbert)共同策划。我们认为所选出的影片响应了关于「接触」的议题,观众透过这些影片将更进一步了解展览探讨的议题。这些出色的影片以不同的方式处理今日看来重大的历史时刻,尝试理解事件的变化,并涉及事件和对事件的记忆之关系,如雷奈(Alain Resnais)的《广岛之恋》(Hiroshima Mon Amour)。马盖(Chris Marker)的《没有太阳》(Sans Soleil)是关于二个地理上相距遥远的端点,却被认为可以并存,一如人类学者所谓的,同时在许多不同的时间里的存在。我希望影展和双年展是一贯的,而能在录像实践和电影实践之间建立互动。

              林:您在2004年底走访台湾。请谈谈您对台湾当代艺术的印象。

              查:我很喜欢在那里看到的艺术创作,并对许多致力支持当代艺术的机构印象深刻,尤其在台北。但也因为我是在这次双年展研究计画之初造访台湾,因此很难下定论。我邀请陈界仁参展;我发现他的《加工厂》深具力量,但已屡次在国际双年展中呈现。于是我等待观看他之后的作品《八德》。我对这件作品很满意,并将它纳入这次展览。

              林:将陈界仁的作品呈现在4A艺廊,是否有特定用意?

              查:没有。这次所有的展场都应该被视为平等,没有高低之分;只是2/3码头、悉尼当代艺术馆和新南威尔斯艺术馆这些展场规模较大,因此展出较多艺术家。后二者向来设有经费,供作双年展的场地;反观双年展单位本身,在展场方面并没有充分的经费。这是个难题:我希望展览是庞大的,并能结合其它单位,将展场散布在各个有意加入的机构。但我无意让情况变成某些艺术家被安排在较差的空间。因此,必须加以形塑和调节。而像洁西(Emily Jacir)、艾儿-夏柯(Anas Al-Shaikh)等人出色的作品就被安排在国立艺术学院(National Art School),享誉国际的蒂恩(Tacita Dean)其作品则呈现在艺术空间(Artspace),证明了所有的展间和作品均被一视同仁。 (访谈进行于2006.06)


                

              查尔斯•梅若威瑟(Charles Merewether)简介:

                长期于欧洲、拉丁美洲地区从事研究与教学,并曾任洛杉矶盖提中心(Getty Center)研究员(1994-2004)。广泛于欧、美、拉丁美洲、澳洲从事策展、艺评,他并曾任约翰尼斯堡双年展、伊斯坦堡双年展、圣保罗双年展之顾问。其著作包括《Conditions of Uncertainty》,以及撰写中的劫掠(looting)文化史之专书。他也是《Grand Street》期刊顾问、《Art Asia Pacific》和《Yishu》等刊物撰稿人。

            More 名人访谈
            Ο《中华英才》专访海洋画派创始人宋明远先生
            Ο古琴家、画家高建国专访:一弹流水一弹月,七弦琴上行墨云
            Ο孔维克:“徐蒋体系”是中国绘画传承创新的最佳例证
            Ο中国美术家网主编杨小薇专访油画家李文
            Ο中国艺术何必成为西方当代艺术的“小跟班”
            Ο艺术是穿透“精神雾霾”的光电—杨小薇专访清华美院教授朱曜奎
            Ο杭法基:我是“无象”法门——“人面+痕面”水墨作品展专访
            Ο《移动的画案》漂移在千岛湖上
            Ο戴非凡:你为什么还要活在别人眼中的世界
            Ο自在途程-余丁对话靳尚谊
            名作欣赏
            Fernando Guerra别墅设计
            长城脚下的公社作品欣赏-飞机场
            Micro-Compact Homes(微型房)
            超有创意的房屋
            艺术趣闻
            启功:人生没那么复杂,就是找乐子啊
            齐白石买自己的假画
            张大千弟子伏文彦一段趣闻
            王献之为逃避公主追求自残 公主:他是残废我也嫁
            齐白石卖画时喜欢收崭新钞票
            清朝大官员被假文物羞辱
            朱新建痴棋输掉很多画
            米芾癫狂字更狂:为书画费尽心机
            启功教我学书法趣闻:为事业放弃喝酒奢好
            奇葩艺术家用自己的屎给扎克伯格画肖像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合作伙伴 | 招聘信息 | 加入我们
            主编邮箱:421836602@QQ.com 编辑QQ:421836602
            地址:山东省菏泽市丹阳路与华英路交叉口 邮编:274000
            版权所有:©曹州艺术网(gucaozhou.com) 京ICP证110842号
            合作支持:©MEISHUJIA.CN 中国美术家网
            Processed in 0.086(s)   10 queries